“听石榴花开的声音” 第24期书记校长有约活动举办
在文化润疆战略持续推进,浙疆两地情谊日益深厚的背景下,近日,一场满载关怀与希望的对话在我校报告厅展开。“听石榴花开的声音”第24期书记校长有约活动走进“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班,校党委书记薛亮、党委副书记夏开堂与24级“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全体同学围坐一堂,共话成长点滴,擘画未来蓝图。
活动现场,温馨而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新疆班的同学们眼中闪烁着真诚与热情,纷纷打开话匣子,将在浙艺一年的学习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在专业学习的分享中,有同学兴奋地讲述着从对艺术理论一知半解到能够独立策划文化活动的突破,言语间满是自豪;有同学坦诚地说出在技能训练中遇到的瓶颈与困惑,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克服了难题,脸上洋溢的是对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谈及文化碰撞与融合,同学们感慨万千,从初到浙江时对地域文化差异的不适应,到通过红船精神沉浸教学、走访安吉余村生态文化共生之道,再到西泠印社非遗创新启示地主动探索,展现出对浙江文旅经验的深刻理解。同时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尝试将其与新疆本土文化巧妙结合,完成了一次次心灵的蜕变。那些与同学们互帮互助的温暖故事,尤其是浙艺的老师对他们的细致入微付出,都化作了同学们口中最珍贵的回忆。
夏开堂听到同学们的发言满是欣慰与感慨,他表示:“看到大家如今的成长与蜕变,我由衷地感到骄傲。‘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项目能走到今天,取得如今的成绩,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新疆理工学院的联合办学,到‘3+1’培养模式的精心打磨;从课程设计时对浙江文旅经验与边疆实际需求的反复考量,到老师们夜以继日的教学付出,每一步都来之不易。希望你们回到阿克苏后,能成为真正的‘文化播种者’,把在浙江学到的嘉兴文化馆总分馆模式、安吉余村生态文化共生之道,还有西泠印社非遗创新经验,都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就像你们在‘中国旅游日’展演时说的那样,用‘文化大篷车’‘非遗工坊’点亮边疆,让这些文化种子在家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薛亮结合“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项目实际与文化润疆战略需求,对同学们提出希望。他强调,一要筑牢思想根基。同学们在杭学习的第一站研学就是在嘉兴南湖,那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红色根脉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领悟红船精神,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红色基因在你们身上代代相传。未来回到新疆基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无论是组织文艺演出,还是举办读书分享会,都要将党的好政策、好声音传递给乡亲们,让大家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二要勇于担当作为。作为“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项目的参与者,大家肩负着文化润疆的重要使命。回到新疆后,要将所学知识与边疆实际紧密结合,用文化为边疆人民带去精神滋养,成为推动边疆文化繁荣兴盛的中坚力量。三要坚持创新创造。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希望大家能够发挥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不断探索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边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活动现场,一份充满心意的礼物——书记签名卡片,将学校的关怀传递到每一位同学手中。卡片上,或书写着鼓励的话语,或寄托着殷切的祝福,承载着学校对 27 位同学的深情厚谊,也将成为同学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纪念与激励。
活动最后,在报告厅门口的民族林种植区,老师与同学们一同挥锹铲土、浇水灌溉,种下一株株象征团结石榴树。培土时的专注,浇水时的期待,同学们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石榴树苗扎根沃土,正如浙疆情谊在交流中不断生长、愈发深厚。它象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团结精神,也寓意着 “我爱浙疆・基层文化员” 项目在边疆播撒的文化种子,终将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场温暖的相聚,不仅是浙疆两地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更让每位学员将 “扎根边疆、服务基层” 的信念深植于心。相信在未来,他们定能带着母校的祝福与期望,在文化润疆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让浙疆同心的石榴花开遍边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