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数智时代“新演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构想——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近年来,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以及史诗幻境演出《赳赳大秦》等为代表的演艺作品,以新美学、新空间、新媒介三维并进姿态,不断突破艺术圈层壁垒,重构艺术生态与市场逻辑,不仅突破传统剧场的物理边界,推动观演关系的解构重塑,更对“新演艺”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结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70年的教育实践,就“新演艺”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与构想。
守正创新,主动拥抱演艺生态新变革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前身为1955年创立的浙江艺术学校,其戏曲表演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70年间,学校始终秉持传统的口传心授与现代的教学相长相融合理念,推进戏曲传承与舞台演绎的迭代更新。
坚持“剧目驱动”和“演学结合”。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男女合演”演员训练班的创新探索,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小百花”集训班的“以戏育人”,再到原生代女子越剧“小百花”的惊艳亮相,学校不断打破传统艺术界限,以《盘夫索夫》《步步惊心》《断桥》等剧(节)目课程为纽带,整合表演艺术、舞美设计、舞台技术、营销推广等各环节,聚焦舞台效果呈现,以推陈出新的现代舞台审美表达契合演艺市场的发展变化。
坚持“跨界融合”和“场景再造”。携手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创新打造“山水课堂”,共同推出湘湖水岸实景演出“跨·越湘湖 花·开艺苑”;充分发挥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等“国字号”培训平台优势,携手8所院校与8家院团,共同打造涵盖八大剧种16个剧目的戏曲表演专业实际教学案例库;学校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独家承办第24届 BeSeTo(中韩日)戏剧节,开创该戏剧节由高校承办的先河。
坚持“人才培养”和“戏曲传承”。学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展演艺人才短期培训。以“新松计划”“1111”计划等项目为平台,为戏曲人才搭建成长成才大舞台,其中10余人斩获“文华奖”“梅花奖”、戏曲表演领军人才等国家级奖项和称号。连续14年开展全省民营剧团“百团千人”培训,为戏曲传承人群构建职后提升与终身学习平台。
产教融合,积极引领专业集群新探索
当前,在AI(人工智能)等科技浪潮的助推下,演艺领域的变革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学校针对生成式AI革新演艺创演的大变革,前瞻性布局三大举措。
探索数智化教学新范式,推动行业产教大融合。持续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搭建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联合浙江演艺集团、中国戏曲学院,共同打造戏曲艺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运用虚拟现实、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多模态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专业实训和社会培训提供优质服务,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重构跨学科专业群建设,打通人才培养全链条。与多家知名舞台灯光企业合作,开发国际领先、国内首创的舞台演出全流程虚拟仿真项目“舞台数字预演系统”。目前,学校正建设以“数字舞台预演”实验室为主体的AI应用场景平台,为戏曲、舞蹈、音乐等专业建设提供技术平台支撑。学校聚焦演艺领域的职业岗位特征和产业发展需求,对首轮“国双高”表演艺术类专业群——戏曲表演专业群进行动态优化,以戏曲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表演艺术、舞台艺术设计与制作五大专业为核心,积极构建“创作—编排—出品”全流程教育链,从做强教育内循环向做优主业外循环转型。
搭建协同型交流新平台,引领产教融合新发展。在全国艺术职业学院中率先提出新演艺人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相关理念,在学院学报特别策划“新龙门客栈专题”等新演艺专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多种形式开展新演艺相关的多主体学术交流与研讨。同时,还依托国家级戏剧影视与舞台美术综合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表演艺术类综合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打造国家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新演艺”人才培养的学理化研究和实践性探索。
培根铸魂,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样板
深入演艺行业调研,以精准人才画像、创新培养路径、提质育人体系为抓手,明确新演艺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从“订单班”到传承人,再到“产教融合共同体”,努力打造新演艺人才培养的“浙艺样板”。
深耕“现代学徒制”,优培面向传统舞台的“承艺人”。持续深耕“现代学徒制”传承人群培育,与剧团共同探索人才培养产学合作教学新体系,打通职前职后全流程育人体系。自2007年起,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福建芳华越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宋城集团等24家专业院团、文旅企业合作,培养越剧、京剧、昆曲、绍剧等12个剧种的戏曲表演以及中国舞舞蹈表演人才。
构建“三联育人模式”,培塑活跃跨界舞台的“新艺人”。借助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术服务平台,让师生深度参与数智演艺产品开发全流程。推动“技术”与“技艺”深度融合,创新推出“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推进“数字舞台预演”实验室建设。发挥戏曲院团育人主体作用,建立校团双元主体合作机制,以共设专项培养资金为基础,共制培养方案、共研课程教材、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共评人才培养质量与考核。
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智培适应数字舞台的“科艺人”。与浙江歌舞剧院等共同创作《听见江南》《寻音·南戏》等跨界作品,依托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打造新演艺人“演绎工坊”团队。2016年,学校牵头省内院团成立“浙江戏曲产教联盟”;2021年,学校与近50家戏曲行业优质学校、企业、院团牵头组建长三角戏曲产教联盟;2024年,学校与浙江演艺集团、中国戏曲学院等共建戏曲艺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作者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